找到相关内容183篇,用时34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唐代士人的“始儒终佛”

    苦空,强调关注人事。梁?刘孝标的《辩命论》消极地阐发释家性命说,称:“命也者,自天之命也,定于冥兆,鬼神莫能预,圣哲不能谋。”[12]萧瑀“恶其伤先王之教,迷性命之理”,作《非辩命论》驳之,认为“人禀...

    张 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1946118.html
  • 儒佛(禅)各名家为学为道相通举隅

    孔之无渐,亦是自到者无渐。何以知其然耶?中人可以语上,久习可以移性,孔氏之训也;一合于道场,非十地之所阶,释家之所唱也。如此渐绝文论,二圣详言。岂独夷束于教,华拘于理。将恐斥离之辩,辞长于新论乎?”[...

    朱秉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2847330.html
  • 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

    地位,“方驾澄安”。澄指佛图澄(二三二~三四八);安指澄公大弟子释道安(三一四~三八五)。前者曾受致石勒和石虎的尊崇,后者得到秦王符坚的优遇,中古世纪的中国佛门人士把他们的成就和影响,认作是释家的光荣。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247539.html
  • 宽忍法师著:佛教手册(1)

      第一章 佛教在印度  第一节 佛教的创立与定义  佛教创始于释迦牟尼,以合乎理智的教说,示导人类转迷开悟,其目的在于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,以超越阶级、种族为特色。其名称,近世以来,凡教义、教团、实践方面,都以佛教通称。古代以教法为中心的,自称佛法、大法,圣教、释教、大教、佛道,以教团为中心的,自称或他称为释氏,他称为释家、浮屠氏。其后以教法为中心的又称佛道、佛法,正法,或如来的教说...

    宽忍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5448154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劝善书初探

    。B20就佛教内部而言,释家也接应禅宗活泼泼的即世间求解脱的现实品格,注重走学解与实践、研习佛理与布化佛法结合即解行相契的路径,更为关注大乘精神对世间道德生活的影响和作用。在这一背景下,佛教宝卷...

    王月清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148888.html
  • 吐蕃时期的河西佛教(2)

    赞辑释》,第八六页;王堯《藏族释家管·法成对民族文化交流的贡献》,载《文物》一九八0年第七期整理。此处“收入大藏经”,指收入北京版方册本或德格版《藏文大藏经总目录》者。)。  《大正藏》根据敦煌材料对法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5150552.html
  •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

    维新运动的同志,他在思想上受到谭嗣同很深的影响,同样十分推崇“佛氏大雄大无畏之旨。”(《唐才常集·辨惑上》)也认为“微点(质点)者,释家之微尘也。……故格致家言,可通佛家诸天之蕴;而佛家之积微点之心力...

    楼宇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0151000.html
  • 《俗语佛源》选摘㈠

    赞叹类》:“得妙处,曰得三昧。”《故事成语考·释道鬼神》:“儒家曰精一,释家三昧,道家曰贞一,总言奥义之无穷。”《宋史·李元仪传》:“元仪能为文,尤工尺牍,轼谓入刀笔三昧。”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,自言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651784.html
  • “孔颜乐处”心解——宋明之际一段儒释“心性”通辨

    禅学的浸润民心,儒学以依附佛学为时尚,儒者或攀缘禅师,或口说公案, 或修习禅定。然而对于释家,他们又如何来看儒家阐释的义理呢?明代有一位呆庵普庄禅师 在当时被人誉为“宗门中伟人”。有人曾以“儒释内外之...

    徐湘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951832.html
  • “ 马郎妇 ” 事典考论 —— 兼谈观音形象的女性化

    起来的鱼篮观音的庄严形象等同,所以只能为其它的菩萨,更多的只能是含糊其词,指言为佛经上未载的菩萨。元代以后,我们在释家著作中,包括诗偈,其主流是将马郎妇故事与鱼篮观音关联起来;而其它的说法则主要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1051981.html